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如何準確理解堅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如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怎樣挖掘和總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實質,怎樣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敬請關注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郭繼承為您所作的報告《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一、準確理解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重要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xiàn)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總體要求之一,也就是說,文化建設的立足點或者說土壤是中華文化。
十九大報告還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清楚了我們文化的根脈、本原。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善于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資源,古為今用。
為什么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首先,事關國運興衰。文運興,則國運興。我們能否從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的優(yōu)秀文化里吸收能量,能否接續(xù)、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影響著我 們的民能否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其次,事關中華民族的精神獨立性。我們的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民族的精神獨立性在哪里,文化。一個民族的精神如果被“殖民”、一個民族的心靈家園如果被支解,這個民族將分崩離析,不會有光明的未來。所以,一個民族真正的強大,除了經濟、軍事的強大,另一個內核是精神力量的強大,是精神家園的強大。
偉大民族一定有獨特的精神家園、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心靈世界。一個民族終極的衰落是心靈家園的衰落。遇到外部挑戰(zhàn),只要這個民族有精、氣、神,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應對挑戰(zhàn)。一個民族最可怕的衰落是精神世界的衰落,一定要維護民族的精神獨立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的內在原因。
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不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也不是因為我們吃中國美食、說中國話,而是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滋養(yǎng)了我們這個民族,孕育出了中國人。2016年,習近平同志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xiàn)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把文化自信提到這樣的高度,一個重要原因是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我們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文化,帶著跪拜的心態(tài)去仰視其他民族,妄自菲薄,我們這個民族永遠都“立”不起來。如果一個民族在文化上不自信,其他的自信都“立”不起來。我們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的精神的獨立性。要做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中國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受到世界的尊重和敬佩,歸根結底要依靠文化的力量,靠中華文化散發(fā)的智慧和魅力。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重要性。那么,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會不會走向保守呢,不會。只有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才能更好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才能海納百川;一個民族只有繼承和弘揚自己優(yōu)秀傳統(tǒng),才有能力海納百川。
在中華民族的經典中,蘊含了大量深刻的精神實質,讀懂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傳世經典,領會了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經典智慧,我們才能夠更好地海納百川,才能對其他民族的偉大思想家有更好的解讀。所以,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不是保守,只有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才能更好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中華文化立場并不表示自我封閉,需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需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該學習別國的東西必須要學習,該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的必須創(chuàng)新,以此來互補互促、互相提高,為人類文明的繁榮發(fā)展作出貢獻。
由此可見,充分認識到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關乎國運興衰,關乎民族精神的獨立性。作為中國人,一定要從本民族文化的智慧中去吸收“營養(yǎng)”,這也是每個人作為個體立存于世界的根基。
二、深入挖掘和總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實質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含哪些內容,任何一個偉大的文化,都有一以貫之的主線,我們拋開中華文化紛繁復雜的具體內容,追問歷代圣賢、偉大的思想家,到底想追求什么,
第一,從“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努力方向??鬃釉f:“吾道一以貫之”。《尚書•大禹謨》中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實際上是指人性之中的消極力量,比如貪欲、狹隘、偏見、自私;“道心”是人性之中的積極力量,比如良知、仁愛、慈悲。朱熹曾經將這句話稱為中國文化的“心傳”。這八個字指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努力的方向。它告訴我們,人性中既有消極的力量,叫“人心”;也有積極向上的力量,叫“道心”。堯、舜、禹、孔子、孟子、莊子、王陽明、朱熹等歷代圣賢、思想家,都在引導人們如何護養(yǎng)、啟迪和堅守自己的“道心”,如何更好的防范“人心”。
人類文明史上,所有的輝煌,都是在“道心”的指導下創(chuàng)造的;人類歷史上所有的悲劇,都和“人心”的膨脹有關。因此,“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指出了歷代圣賢和智者努力的方向,高度凝練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努力的方向——啟發(fā)人的“道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我們做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都有益的人。
文學作品只有啟發(fā)“道心”,承載人類美好的價值和精神追求,才會永遠被人稱頌,這就是“文以載道”。只有“載道”的文學,才能永垂不朽。什么是載道,從某種意義上講,載道就是承載了人類美好的價值和精神追求。讀了“載道”的作品會啟迪人積極向上,更加開明,更加積極,更加包容,以更加昂揚的姿態(tài)去面對生活。
文學作品可以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無聲、內化于心方面發(fā)揮作用,比如體現(xiàn)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丑惡的鞭撻,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核心價值觀的堅守。
總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應該堅持一個方向:引導人性之中積極向上的力量——“道心”,從而引導我們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對家庭、對個人都有益的人。面向未來,所有文化研究者、文化傳播者都應該以弘揚和傳播優(yōu)秀的文學、文化作品,以啟發(fā)人性之中積極向上的力量,以塑造堂堂正正大寫的人為責任和使命。
“道”這個字本就體現(xiàn)了“知”和“行”的統(tǒng)一。而我們現(xiàn)在傳的“道”是什么,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從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fā)展觀一脈相承發(fā)展過來的。我們就是要“傳道”,要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有正確的理想信念、道德觀念和道德品質。
第四,從“和而不同”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包容精神。中華民族多元、包容、并生的精神,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為不同民族、國家、思維方式、價值觀如何友好平等相處提供了指導性原則。
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形成良性互動。《中庸》里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鬃诱f:“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追求的是和而不同,小人追求是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有三層含義:第一,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理解;第二,互相學習;第三,學習之后,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不斷地前進,生成更高的智慧,從而推動人類的文明向更高的方向走。由此來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出的“和而不同”,應該成為每一個國家都自覺秉承的理念。尊重、包容、學習,然后共同進步,才有人類美好的未來。
第五,從“執(zhí)兩用中”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中道之和?!吨杏埂返诹?“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執(zhí)其兩端,用中于民,不同力量的動態(tài)平衡點就是“中”。只有把握“中”,社會才能均衡發(fā)展、井然有序。中華文化的中道是人類文明史上了不起的智慧。
改革開放近40年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巨大發(fā)展,但在強調經濟發(fā)展的同時,文化建設還處于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這其實就是要在經濟發(fā)展和思想文化建設之間追求平衡。
東部發(fā)展好了,西部也要發(fā)展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 一個也不能掉隊。確保到二○二○年我國現(xiàn)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xiàn)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這就是發(fā)展要保持平衡。物質文明重要,也精神文明也不能忽視;經濟進步重要,環(huán)境保護也重要;城市發(fā)展重要,農村建設也重要。東部與西部、城市與鄉(xiāng)村、國內與國外、市場與計劃、大我與小我等等,都要維持中道。一個國家,如果把各種力量都平衡好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都建設好了,這就是“中”。把握“中”以后,社會就會和諧,所以是“中和”。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因此我們要尊重個人,但又不能因強調小我的價值、個體的自由,而忽視了個人對國家、社會的責任。過于強調小我而不重視國家和集體,社會就沒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最終只是一盤散沙。
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弘揚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
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凝練的精神實質,穿越時空,歷久彌新,不僅對于中華民族有價值,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上也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第一,抽離和總結中華文化中超越時空的永恒智慧和價值,并融會貫通。中華文化智慧有對境智和大智慧之分。對境智,針對特定環(huán)境才有效;大智慧超越特定時空的限制,具有永恒的價值。中華文化對于人之所以為人的思考,對于人類如何自我超越的思考,對于如何正確處理人類面臨的各種關系的思考等,都有永恒的價值,我們要總結中華文化中超越時空的永恒智慧和價值,融會貫通,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好、弘揚好。
第二,針對人類社會不同時代的挑戰(zhàn),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人類社會既有永恒的問題,也面臨在不同時空、不同時代的挑戰(zhàn)。一個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正視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zhàn),并提出自己的應對方案和智慧。面對現(xiàn)代社會的困境和積弊,中華文化完全可以以自己的智慧提出應對之策,從而讓人類社會更美好。從這個意義上說,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具有世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們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xi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要聯(lián)動起來發(fā)展,要包容、互鑒,精誠合作,風雨同舟。人類命運同體是“君子和而不同”“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中華文化精神在當代的體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用中華文化的智慧,為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提出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第三,海納百川,不斷自我揚棄和升華。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良莠雜陳的,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這個民族有沒有不斷解決問題,從而不斷升華的能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永葆生機與活力,應該有兩個內在的能力:
其一,海納百川的學習能力。任何偉大的民族,都有各自的優(yōu)長,只有具備海納百川的學習和融匯能力,才能不斷發(fā)展壯大,才能永遠與時俱進。正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二,正視問題并自我反省、自我凈化、自我升華的能力。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問題。
真正的問題在于,一個民族的文化有沒有正視問題并自我揚棄、自我凈化、自我超越的內在精神、
內在機制和內在能力。這種自我革新和凈化的能力,不僅表現(xiàn)為精神層面,更表現(xiàn)為制度層面的設計;這種自我革新和凈化的能力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陷入封閉僵化的危險。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綿延不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依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和內在力量。在文化建設上,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維護中華民族的精神獨立,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內在原因。我們要在此基礎上,海納百川、勇于學習、正視問題,不斷自我超越、自我凈化、自我升華,從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的永續(xù)發(fā)展,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下一篇:追求“無我”的境界